為了照顧家人,有多久沒有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邀請您來參加八週的【照顧者沙龍】,藉由兩位老師的帶領,探索法國文化與生活花藝,療癒您的身心靈!
日期:10/3、10/11(二)、10/17、10/31,11/7、11/14、11/21,每周一
時間:19:00~21:00
地點:竹馨園(新竹市東區安康街5巷1號4樓)
講師:粘耿嘉-老師法文、翻譯專長&張玲玉老師-中華花藝教授
主要對象:家庭照顧者,且打過三劑疫苗者
費用:免費
人數:8人
為了照顧家人,有多久沒有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邀請您來參加八週的【照顧者沙龍】,藉由兩位老師的帶領,探索法國文化與生活花藝,療癒您的身心靈!
日期:10/3、10/11(二)、10/17、10/31,11/7、11/14、11/21,每周一
時間:19:00~21:00
地點:竹馨園(新竹市東區安康街5巷1號4樓)
講師:粘耿嘉-老師法文、翻譯專長&張玲玉老師-中華花藝教授
主要對象:家庭照顧者,且打過三劑疫苗者
費用:免費
人數:8人
照顧家人辛苦的您,需要一小段暫時抽離,為自己充電的時間。
去年由美女小D老師帶領的線上水彩紓壓活動大獲好評,不少照顧者表示在活動中重新找回照顧自己的力量。
111年3月我們辦理第一場線上繪畫紓壓活動,接下來還有2場,邀請您一同參與。
第二場
日期:111年10月1日(六)
時間:09:30-11:30
地點:線上課程 (請事先安裝Zoom軟體)
費用:免費
人數:15人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eOkgOR
第三場
日期:111年11月12日(六)
時間:09:30-11:30
地點:線上課程 (請事先安裝Zoom軟體)
費用:免費
人數:15人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eOkgOR
家庭動力如同一台不斷前行的驕車,家庭角色的轉換就發生在你不知不覺從後座移到駕駛座。
有一天你可能驚覺自己已經是掌舵這個家方向的主要照顧者。
我們除了被動等待家庭角色的更迭,還能做些什麼?一起來看電影,交流高齡照顧想法。
兩場電影座談會
【獨居議題】
播放影片:我啊,走自己的路
這是一部日本電影,講述主角面臨丈夫死後的獨老生活,千篇一律的日常,讓主角內心投射出內心獨白,以樂團擬人化的方式和自己對話,思考獨自生活的意義、回顧過去,展開新的人生。
電影中涉及獨老的生活型態、生活中遭遇的困難、鄰里的互助、子女關係,以及重新檢視過去的自已,找尋未來的生活目標,期待透過與談人的帶領,一起來認識、關懷獨老,同時了解社會互助的重要性和思考老後的人生規劃。
【照顧者議題】
播放影片:老大人
這是一部本土電影,講述成年子女開始接手照顧年邁老父的過程。
影片反映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兩方的心境,在照顧者端除了看見在職子女突然接獲老父被照顧需求的措手不及,也看見兒子與女兒對照顧想法的差異與衝突;而在被照顧者端從老父自己準備儀照、床邊農藥、主動參加機構住民告別式等行為傳遞了老父對死亡將至的情緒及自我安排。
我們期待透過與談人的帶領,讓民眾認識不同性別、世代的照顧觀點、了解該用什麼心態陪伴長輩安老? 以及如何與長輩談老後照顧及死亡準備?
活動期程:111年9月17日~25日
活動地點: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中正路65號)
兩場電影座談會自111/7/6起發售義賣活動票,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點以下連結了解詳情:
https://neti.cc/b9K13b0
另有針對企業單位設定募款計畫,也歡迎有興趣加入高齡共好行列的企業單位與我們聯繫:
03-5794009 洽 呂社工 或 劉社工
原生家庭,既是我們所從出處,當然包含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有些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包括祖父、母、叔叔、姑姑等。而在我們進一步探索一個人如何因為與父母所建立的關係模式之不同,以致造成成長中不同的影響時,我們首先要釐清這裡的〝父母〞,乃是指〝親密關係人〞,因為不乏有小孩,由於各種原因,父母從缺,而是經由其他家人帶大的。換言之,一個人的人格成長,管理情緒的能力,人際互動的模式等,都被那位長期照顧的親密關係人,深深影響著。
原生家庭的影響深遠,除了血緣,家庭環境更是塑造一個人早年的成長經驗和情緒環境、習慣、身心印記與回憶都與家庭相互牽連。至於一個人會如何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則會透過3個複製過程而來:
一個人小時候如何在原生家庭被對待,長大也會以同個方式對待人。例如幼時受到家暴,成年後也會傾向用暴力來對待別一半或教育孩子。
小時候如何被原生家庭對待,長大後會允許別人用同個方式對待自己。像童年時的家暴,未來可能也容易與「有家暴傾向的人」的在一起、甚至再被傷害,重複幼時被對待的模式。
童年受原生家庭的傷害、家暴而造成的低自尊,容易內化成日後的性格特質。例如小時候被打會覺得是「自己不乖」,但時間久了,這樣的想法會產生內化作用,導致沒有自信、覺得什麼事都做不好、容易討好別人。
當童年創傷伴隨至成年,人通常會以為自己「沒有選擇了」,只能帶著傷痛將就過活,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決定原生家庭所發揮的作用;即使成年前受原生家庭影響,成年後仍可主宰自己的人生。
家庭帶來的影響不是最痛,抗拒、逃避才是最大的痛苦,同時會反覆沈浸在其中。唯有接受,你才能有辦法面對、理智地看清問題點,內心也才會漸生力量去改變、成長。
在原生家庭得到的影響,會不自覺地重複、持續出現在生活中,例如老是喜歡上特定類型的人,而這個人與你的相處模式可能和你童年時的親密者相同,卻仍期盼從對方身上找回你童年所缺乏的東西(像是關愛),藉此來填補內心的傷口。要破除這種強迫性重複,你要試著思考「童年時你常有的負面情緒有哪些」、「小時候最需要、卻老是無法被滿足的心理需求」、「童年創傷帶給你的感受」,把答案列出來,並練習從生活中覺察自己。久而久之,當不自覺的重複又要發生時,你就能發現它的存在並且試著避開。
情緒與原生家庭有關,童年時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像是安全感、信任、關愛等),長大後一旦碰上類似情境、與過往經歷連結上了,情緒就會一湧而上(例如氣憤、痛苦、哀傷)。因此當情緒一出現,你必須先靜下心來,用柔軟的心去看著你的感受、不抗拒它,並且知道這是過往經歷又來擾亂你。試著安撫自己,「我在那時的確很受傷,但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時候了,只是那個經歷又來干擾我,我現在都好了、沒事了」,學習擁抱你的內在小孩,藉此療癒內心深處那個幼時受傷的你,拼湊完整的自我,找回支持自己的力量。
關讀也是不少人尋求療癒的方式,市面上有不少與原生家庭相關的書籍,也能幫助你面對童年經歷、與生命和解。
參考資料:
1.許秀美(2008)。華人心理輔導中心。原生家庭的影響。
2.Mamibuy編輯部。原生家庭影響從三個過程而來!受傷的你,練習用4方式重新愛自己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
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
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對於前兩次出生,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卻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日期:111/07/30(六)
時間:09:00-16:00 (中午休息1小時)
地點:新竹市安康街五巷1號三樓(老人文康中心)
費用:免費(中午可協助代訂午餐)
為了照顧家人,有多久沒有好好陪伴自己了?
邀請您來參加六週的【園藝治療支持團體】
讓花草療癒妳的身心靈!
日期: 111/06/08~07/13 每週三
時間: 14:00-17:00
地點: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號10樓之2
主要對象:家庭照顧者,且打過3劑疫苗
費用:免費
人數:8人
立即報名: https://reurl.cc/LmM7gX
在台灣,每年因三高死亡的人數比癌症死亡人數還多!
運動與營養控制是遠離三高慢性病的自我照顧法寶。
想要擁有健康人生,需要好好學習這項自我照顧法寶。
本系列課程由1堂【健康營養講座】及12堂【身心舞蹈課】組成,
為了瞭解課程對照顧者健康狀況的影響,會在課程前後進行簡單測驗。
優先錄取全系列課程可參加且願意配合簡單測驗的照顧者。
邀請照顧者們一起來上課,先好好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家人。
【健康營養講座】
日期:111年4月23日(六)
時間:09:00-12:00
地點:竹馨園 (新竹市東區安康街5巷1號3樓)
講師:高英哲醫師 & 彭美英營養師
費用:免費
人數:15人
【身心舞蹈課】
日期:111年4/29、5/6、5/13、5/27、6/10、6/17、6/24、7/1、7/8、7/15、7/22、7/29 每週五晚上
時間:19:00-21:00
地點:新竹巨城3F-BBC公益空間
講師:廖育伶舞蹈課程講師
費用:免費
人數:15人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qOn5vn
---看的不同,想的不同,透過溝通才能真正了解。
失智症患者在疾病進展的過程中,認知功能是最早受到影響的,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隨著疾病進展逐漸退化。
照顧者要學會照顧好自己,才有機會照顧別人。
有效地與失智長者溝通,了解失智長者真正的想法及需求,得以降低照顧者猜測失智長者需求之時間,讓照顧者擁有更多時間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
該如何與患者來溝通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與失智症者溝通、互動原則與準備
照顧者在與失智症者互動時,可以運用微笑、眼神、聲音及手勢等非語言表達善意,並秉持不指責、不爭辯、不糾正、不否定、不取笑、不捉弄、不以對待小孩的方式,且避免說「你不可以… 你不要…」等反面字詞來面對失智症者。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改善外在條件來提高溝通效果,以下是照顧者可以先做的準備:
與失智症者溝通互動的情境與技巧
以下四種情境透過一些小技巧來幫助照顧者與患者的溝通、互動。
情境一:
當失智症患者頻繁忘記不斷重複問問題或聽不懂照顧者說的話時,照顧者可以……
情境二:
當失智症者認為自己仍存活在過去、失智症者在家中卻說要回家時照顧者可以……
情境三:當與失智症者對話出現中斷及空白時,照顧者可以……
情境四:當照顧者聽不懂失智症者想表達的意思時,照顧者可以……
與失智症者的非語言技巧
另外,非語言也可以拉近患者與照顧者之間的距離,以下是照顧者可以運用的非語言技巧:
非語言情境應用
以下是幾個可以運用非語言技巧的情境:
如何與失智症父母討論生死大事?
由於失智長者對於過去的記憶較為深刻,因此我們可以試著透過詢問相關經歷(例如失智長者的親友生病或離世相關事件),來緩慢引導長者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從中了解失智長者對生死及生命的想像是什麼。
針對失智家人的醫療決策,如何與其他家人溝通?
透過召開家庭會議,與其他家人共同討論失智長者的醫療決策,而在會議中可以將重點放在失智長者的意願以及家人們的想法與顧慮上作為共同討論的議題,期望兩者之間可以達到平衡,安排出每個人最不被干擾的方式。
參考資料:
失智症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透過了解患者在各個時期會遇到的障礙,照顧者試著評估患者的障礙程度,得以更清楚患者的困難與想法,降低照顧者的照顧負擔。
患者在各個時期會發生什麼障礙呢?照顧者該如何評估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失智症患者各時期的溝通障礙
失智症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認知及語言會逐漸受到影響,照顧者可以透過認識以下患者在早、中、晚期會出現的溝通障礙,理解患者在溝通時的困難。
照顧者也可以試著將患者的溝通障礙紀錄下來,回診時與醫師溝通,方便醫師評估患者的失智程度,並調整適合的藥物。
評估失智症患者溝通障礙程度之技巧
失智症者在各個時期會有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照顧者可以透過以下理解及表達能力的評估,得以在更了解患者狀況後,調整溝通方式。
在進行評估之前,要注意患者是否仍保有語言的的理解與表達能力,且評估時給予患者充足時間思考與表達,照顧者可於平時與患者相處互動時進行評估,當照顧者慢慢累積與患者溝通的經驗後,便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照顧者能夠及時滿足患者需求,不但減少患者問題行為發生,也降低了照顧者猜測患者想法的時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