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紓壓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認識到壓力的真實面貌,知道了大多時候壓力感來自於我們的思考。
也從研究中發現人體內建紓壓機制,而且我們看待壓力的方式關乎我們的健康。
你是否也有一套自己的紓壓方式呢?
如何評估自己目前的紓壓方式到底好不好呢?
【文章目錄】
●五種常見的紓壓類型
●評估你的紓壓方法是否合適
●更多紓壓技巧
●專屬你的紓壓處方箋
五種常見的紓壓類型
在《不累的生活》這本書中提到以下有5種常見的紓壓類型,你也可以看看自己常用的紓壓方式屬於哪一個類型。
- 去旅行、購物、吃東西、抽菸、喝酒、追劇→A型
- 以積極的心態更加投入工作→B型
- 在社群媒體上發文尋求認同、找親友傾訴→C型
- 認知到自己心煩,安靜下來感受自己心煩的情緒,不做其他事→D型
- 認知到自己心煩,想辦法解決使自己心煩的事情→偽D型
轉移型紓壓是透過移轉情緒到其他事件,讓心中不再想起壓力來源,壓力感就暫時不見了。
但這種紓壓方式並沒有真正消除壓力源,所以只能短期有效。
而且這些紓壓方式容易上癮,也可能會延伸出其他的壓力,例如過分仰賴吃美食紓壓,容易產生健康問題或身材走樣的壓力。
如果遇到壓力時,你傾向更加投入職場工作或家務工作,讓自己更忙碌,好忘記不舒服的感覺,那麼你很有可能是採用封裝型的紓壓方式。
在這種方式下,可能你擁有亮麗的工作表現,或把家中環境打理的一塵不染,但唯有誠實面對自己,才會知道自己是否是為了逃避壓力而躲入各種工作中。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傾向以這種方式面對壓力,先不用急著否定自己,畢竟你已經使用這種方式很久了。
你可以試著溫柔地關心自己,是不是很難承受負面情緒的存在?
心煩的感受是不是讓你很受傷,覺得自己是失敗的、錯誤的?
你可以接受自己的任何感受,當這個世界還沒有人可以理解你之前,你可以做那個第一個理解自己、無條件接受自己的人。
你可以試著對自己說:「對,我真的很難承受負面的情緒。我就是快樂不起來、我就是無法積極樂觀。沒關係,這就是我。」
光是這麼對自己說話,就有可能帶著自己練習採取D型紓壓方式。
與人分享心事則是屬於傾訴型,它比起轉移型或封裝型而言,被認為是相對較健康的紓壓方法。在我們上篇《重新認識壓力》的文章中也提到 當你感到壓力時,試著去與他人接觸,不論是去尋求幫助或幫助他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抗壓機制變得更健康。
還有一種不用對外尋求,自己就可嘗試的紓壓方式是「與壓力共處」。而且它的紓壓健康指數是相對較高的。
「與壓力共處型」的紓壓方式是從覺察自我情緒開始。你可以試著在一個安靜的空間獨處,不去克制情緒的表現,不急著想任何解決問題的對策,僅僅花一小段時間不帶批判地感受自己的情緒。等待情緒過去後,再來處理事情。
這種作法與正念減壓課程的機制很類似,有興趣了解「正念」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個林昱萱心理師分享的影片喔! 5分鐘快速帶你認識最夯的正念紓壓。
另外一種表面行為看起來很像「與壓力共處型」的紓壓方式,實則是紓壓指數最低的「對壓力反制型」。採用這種方式的人通常也會如「與壓力共處型」的人一樣,選一個安靜的空間感受自己的情緒,但他的腦袋是不斷地針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模擬,不斷刺激大腦分泌壓力賀爾蒙,壓力感絲毫不減。
評估你的紓壓方法是否合適
認識了上述5種常見的紓壓方式後,你也可以參考以下蘇心理師的影片,透過3個問題來評估一下自己現在的紓壓策略是否合適。—資料來源2
問自己:「我現在使用的紓壓方式______」
1.短期效果如何?
2.長期效果如何?
3.我是為了逃避不喜歡的事,還是追求更快樂的事?
更多紓壓技巧
如果文章看到這邊你發現自己過去沒有培養任何紓壓方式,或是想要嘗試一些新的紓壓方式,可以看看以下這個《四種15秒就可以紓壓的秘訣》影片。影片中整理相關研究分享了以下四種紓壓秘訣:
- 為人禱告。
- 聽古典樂。
- 曬太陽。
- 大笑。
這些方法都不難,很值得一試喔!
專屬你的紓壓處方箋
分享了這麼多有關紓壓的知識跟秘訣,非常鼓勵大家可以試著分析目前使用的紓壓方式哪些屬於短效、哪些屬於長效? 這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依照自己的感受分類。
接著練習為自己搭配一帖屬於自己的紓壓處方箋。
專屬你的紓壓處方箋可以包含短效藥,也包含長效藥。
例如:
小編的紓壓處方箋包含短效藥的喝一杯珍奶+長效藥的正念運動+長效藥的為人禱告。
你的紓壓處方箋是什麼呢?歡迎與我們分享喔!
資料來源:
- 吳錫昌(2020)。不累的生活:正內紓壓,讓照護更得心應手。
- Youtube影片: 新田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正念」可以緩解憂鬱和焦慮?!
- Youtube影片:初色心理治療所-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教你判斷自己的紓壓方式是否合適!睡覺可以紓壓?!
- Youtube影片:【一天聽一點】四種15秒就可以紓壓的秘訣
家庭照顧者們處於日復一日的照顧情境中,面對心愛家人不見起色的病況,或是難以照顧的情緒、行為反應,甚至巨大的經濟變化,都會令照顧者備感壓力。
如何健康面對壓力,絕對是家庭照顧者的必修課之一。
在這一篇文章中將帶您認識壓力的真實面貌,下一篇文章則會分享面對壓力的的好方法。
在面對壓力之前,需要先明白壓力感的產生,是因為注意力停留在壓力源上。
我們可以從人類腦與斑馬腦的不同來瞭解人為何會產生壓力感?
人類腦V.S.斑馬腦
人類與斑馬的大腦都有「決策區」與「情緒區」。
「決策區」控制原始本能,在遇到危險時決定要逃跑、攻擊或是持續等待。
而決策區是否啟動,受情緒區的影響。
當情緒區接收到危險訊號時,會分泌壓力賀爾蒙刺激決策區,使決策區做出相對應的判斷。
但是由於斑馬缺乏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特有的「理性思考區」,所以只要壓力源消失,斑馬的情緒就會恢復穩定,壓力感跟著消失,也不會在刺激大腦決策區做出任何行為反應。
人類卻會透過「理性思考區」的邏輯分析與推理能力進行危機的模擬,因此即便壓力源暫時消失,人類仍會受模擬功能影響情緒,持續分泌壓力賀爾蒙促使身體處於備戰狀態,承受著壓力感。–資料來源1
由此可見,對人類而言,大多時候壓力感來自於我們的思考。
我們如何想,就會如何感受到壓力。
壓力對健康不一定有害
你是否厭惡壓力呢?
你是否相信壓力對你的健康有害?而努力的避免任何壓力。
其實壓力對人到底有害或有益,也取決於我們的思考。
美國有個研究針對3萬名成年人進行8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壓力增加了43%的死亡風險,但僅適用於那些相信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對那些承受龐大壓力,但不相信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而言,反而一點也沒有增加其死亡風險,他們的死亡風險甚至比其他沒有承受龐大壓力的人還低。 –資料來源2
人體內建壓力紓緩機制
美國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表示,經過研究發現:
「我們體內的抗壓反應有一個有助於紓緩壓力的內建機制,而此機制就是分泌催產素激勵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壓力對於健康的損害並非不可避免,你如何想以及如何回應,可以改變你的經歷壓力的方式。當你選擇把身體因壓力而產生的反應是為有益的,你就有勇氣去面對;當你面臨到壓力時,你選擇去與人分享,你可以讓身體自行紓壓。」
–摘自TED TALK影片:《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這部影片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賀爾蒙:「催產素」。
當身體抗壓機制啟動時,腦下垂體會分泌催產素 ,此激素會驅動人們去尋求與他人的連結,會讓人想跟他人分享你的心情。
分泌催產素也會保護我們的心血管,它具有天然的消炎作用。
催產素也能幫助心臟細胞再生,治療因壓力受損的心臟細胞,幫助你的心臟更強壯。
而這些好處都能透過社交接觸或社會支持來強化。
所以當你感到壓力時,試著去與他人接觸,不論是去尋求幫助或幫助他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抗壓機制變得更健康。 –資料來源2
明白了人體內建紓壓機制後,親愛的照顧者們,是不是讓我們更相信自己的身體一些!
相信自己的身體能夠應付生命中的挑戰,我們不會輕易被打倒。
也開始練習將照顧過程中的甘苦與人分享,讓我們透過社交過程強化對心血管的保護!
資料來源:
- 吳錫昌(2020)。不累的生活:正內紓壓,讓照護更得心應手。
- TED TALK影片: Kelly McGonigal 《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情緒保健為何重要?
其實人們受到心理的傷害往往多於身體的傷害,例如失敗、被拒絕、孤獨等,而這些心理的傷害如果不留心處理,可能會惡化,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
許多研究指出:
1.長期的孤獨會增加早逝的可能性14%。
2.孤獨可以導致高血壓、高膽固醇、影響免疫系統。
3.孤獨對生命的傷害比抽菸還糟糕。
4.自尊心越低,越容易感到壓力和焦慮。
來看看心理學博士 Dr. Guy Winch的演說↓
家庭照顧者面臨壓力的徵兆
照顧家人是充滿壓力的,我們可以留意這些壓力徵兆,及時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踩煞車,預防情緒惡化,做好情緒保健。
- 脾氣變壞:照顧家人需要付出相當大的精神與體力,且永無止息,周而復始的照顧看見的效果與進步有限,此時很容易令照顧者感到挫敗,許多為了照顧病人而做的忍耐到達極限時,就容易變得暴躁易怒、失去耐性。
- 睡眠障礙:包含失眠難以入睡、容易過早甦醒、睡眠斷斷續續等。
- 身體不適:壓力會反映在身體上,諸如頭痛、疲勞、腰酸背痛、腸胃不舒服、心悸、食慾不佳、體力不支等狀況都可能是壓力徵兆喔。
- 拒絕親近:開始疏遠原本親近的親友、拒絕身邊親友或專業人員的建議與協助,也是重要的壓力徵兆!別忘了上面提到的孤獨對生命的傷害極大,發現此徵兆就要趕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喔!
- 財務混亂:照顧工作會使日常生活開銷大增,家庭收支開始變化,如果收支狀況失衡就表示您現在處於極大的壓力中了!
該如何保健照顧者情緒?
尋求專業協助
轉移注意力,打破負向情緒循環
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分心短短兩分鐘,都足以打破反覆憂心的需求。
不論是運動、聽音樂、追劇、栽種植物等,只要能幫助自己轉移注意力,從照顧的負面情緒中短暫抽離,就可以打破負向情緒的循環,幫助自己保健自己的情緒,讓個人的精神有時間與空間慢慢恢復到較平穩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