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疾病
一、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是全身性的慢性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無法將血液中的葡萄糖送至細胞,使得血糖濃度升高。
二、與糖尿病有關的因素
體質、生活習慣、睡眠不足,是與糖尿病有關的常見因素。
在生活習慣方面,若經常吃加工、油炸食品、精製糖等高糖、高油的食物,容易導致肥胖,且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較缺乏運動,日常消耗的能量少,多餘的熱量則會轉為脂肪堆積在身體各處,身體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長期下來胰島細胞會負荷過度。
睡眠方面,研究指出若睡眠時間大於或小於7.3小時,胰島素的敏感性會下降,進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此建議每日睡眠時間達到7小時最佳。
三、糖尿病前兆
多喝,不正常的口渴。
多吃,容易感到飢餓。
多尿,上廁所頻率突增。
體重突然減輕。
四、糖尿病類型
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最大的差異在於初期的症狀是否明顯,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期較短且突然,症狀容易被發現。第二型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需要透過抽血檢驗或出現併發症才會被發現已罹患糖尿病。
五、如何預防糖尿病
養成運動習慣,日常生活中走路、散步、爬樓梯等就是一項不錯的運動,每天固定運動30分鐘,能夠助於增強心肺功能和促進血液循環。
飲食方面,建議多吃全穀類、菇類、豆類、堅果種子類、高纖蔬菜等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不僅可以穩定血糖,也能有效控制血脂、血壓。
六、照顧者如何陪伴、照顧患有糖尿病的家人?
患有糖尿病的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頭暈、頭痛、口渴、頻尿、疲倦、飢餓、手腳刺痛、皮膚搔癢、傷口不易修復等身體不適,且生活方面及情緒方面也會受到影響,而我們可以協助其進行健康監測、提醒他要按時服藥,陪伴他一起規律運動及均衡飲食,最重要的是要多加關心他,讓他知道身邊的人會陪伴他共同面對及度過這個過程。
參考文章:
認識老年黃斑部病變
視力是我們生活中珍貴的寶藏,它讓我們欣賞美麗的風景、閱讀文字等等,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或是我們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很多人可能會漸漸感到視力模糊、中心有盲點等。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別輕忽了這些跡象,可能是老年黃斑部病變的前兆,而令人意外的是,老年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專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面臨視力健康的挑戰。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照顧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的家人,並學習預防這個普遍卻不為人知的視覺問題,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明亮、炫目的視界!
以下五點為常見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原因:
1.年齡:年齡是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的主要風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風險越高。
2.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會比一般人更增加風險。
3.營養不良:研究顯示,飲食缺乏維生素C、E、鋅和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素與老年黃斑部病變發病有關,保持均衡的飲食很重要。
4.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和缺乏適度的視力保健。
5.高度近視:患有高度近視的人,視網膜受到拉伸和變形的風險較高,也可能增加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發病機會。
如何治療黃斑部病變?
影片來源:Youtube
預防措施一起做,黃斑部病變遠離我
影片來源:Youtube
1分鐘自行檢查守護你眼睛
自我檢查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方法,正常觀看方格為棋盤狀直線;若出現畫面模糊、扭曲或黑點擴散等非直線狀態,應儘速前往眼科診查。
如何照顧老年黃斑部病變家人?
當長輩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時,可能面臨多種困難,例如視力模糊導致找物品困難,行走、上下樓梯時視覺中心有盲點,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家屬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像是在家中可購買放大鏡,有助於讓長輩更容易找到需要的物品,當長輩行走或上下樓梯時,家屬可以陪伴在旁邊,提供助行器、拐杖等輔具,確保行走的穩定和安全,同時保持室內的充足照明,有助於減少意外風險,另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飲食來助於維持視力健康。
老年黃斑部病變已不再是單純的老年疾病,年輕人也需要關注視力健康,以上資訊希望能夠幫助您了解如何照顧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的家人也能與家人一起預防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明亮、炫目的視界!視力都會是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藏,讓我們一起活到老,學到老!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41.7%的人老年人承認確診白內障。白內障在眼中的出現率不斷上升,成為眼科門診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因此也是台灣眼科診斷中就診率排名第一的疾病。如果按照預計率來估算,台灣50歲以上的白內障患者可能多達360萬人。白內障導致嚴重的視力損傷,對患者的生活品質構成重大威脅。
白內障是什麼?
在正常情況下,透明的水晶體可讓光線通過,並藉由折射聚焦讓影像呈現在視網膜上。當水晶體中的水分和蛋白質,因老化、疾病或是外力等因素,凝結形成不透明的物體、導致水晶體混濁,對光線到達視網膜造成干擾,導致視野變得模糊不清,並影響看到的色彩,就稱為白內障。
白內障的症狀
白內障會導致視力模糊、視野有疊層感覺、視力數不準確,可能出現視力重新恢復。患者的眼睛容易疲勞,視野可能變得黃褐色,視線昏暗,同時還有患者畏光、刺眼和避光。這些症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帶來了不便,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及早發現並進行及時的治療對於維持患者視力和生活質量非常重要措施。
造成白內障形成的原因
白內障治療
如何照顧白內障患者
白內障會影響患者的視力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在這個困難的時刻,陪伴和支持變得至關重要。首先,我們可以提供日常生活幫助,從購物到做飯、家務等,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日常活動。其次,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也是相當重要,我們要確保空間整潔、明亮,並排除障礙物,加裝安全設施如扶手、地墊等。此外,在白內障手術期間,全程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對患者來說也相當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放心的面對手術。術後也可以提供眼部護理支持,幫助患者滴眼藥水、進行眼部清潔等,確保手術恢復順利進行。安排複診時間可以確保患者能及時得到醫療和康復指導外,也能讓能夠讓患者安心面對康復過程。
「猴痘」對我們來說算是一種還不熟悉的病症,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9例病例(69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37例已康復,8例仍住院治療中、3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本文將帶大家認識猴痘傳染途徑,讓大家該如何預防才比較不會感染。
疾病介紹
1958年猴痘病毒(M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
傳播方式
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
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潛伏期&病徵
猴痘病徵會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於1%至10%之間。
預防方法
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也保護自己的健康應該:
避免與猴痘病人或有疑似猴痘皮疹的人密切接觸或皮膚接觸。
避免接觸猴痘患者使用過的物品,例如餐具、杯子、床具、毛巾或衣服。
避免接觸染病或死亡的動物。
在照顧病人或處理動物時,須穿戴防護衣服和裝備,包括手套和外科口罩。
保持手部衞生,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被血液、體液沾污,應用梘液及清水洗手或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徹底煮熟所有動物產品(肉、蛋、內臟)才可進食。
如有任何可疑病徵,請及時求助醫生。
「猴痘」現階段還不可斷定是性病,也請大家不要因為身邊的人確診猴痘就覺得一定是因為性生活很亂,畢竟只要是接觸到就有可能確診,若家中有確診者的話,我們可以在零接觸的情況下給予加油鼓勵,因為確診後的情緒一定非常低落,而我們可以:透過視訊與確診者聊天,並幫助他建立信心,提醒他要好好照顧傷口,讓他覺得即使不在身邊還是有人陪著他度過這段過程
如果身為照顧者的人不幸得病影響原本的照顧工作時,請記得善用長照資源中的喘息服務,透過居家喘息或機構喘息來幫忙短期照顧家人。
最重要的還是盡量避免接觸到病源,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理署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1JrNfd_tlDgp64-m4BrcyA
Youtube影片:【劉正宏談健康】猴痘是什麼?三分鐘搞清楚弄明白。
衛生防護中心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721.html
一 、中風是什麼
指的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因血管堵塞或血管破裂,大腦局部或全部功能失調,腦部受到壓迫或血液無法流通,導致腦部組織壞死
1.小中風的徵兆:臉歪、講話會口齒不清。
2.要確保血壓、血脂肪、血糖都是正常數值。
3.油炸食物、甜食、菸和酒都要減少攝入。
4.每天運動20~30分鐘有效保護血管。
二、與中風有關的因素
熬夜、飲食習慣與三高問題,是與中風有關的常見因素。
熬夜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心率過快,嚴重的話可能會使血管硬化,中風風險就會增加。
而在飲食習慣方面,如果經常吃重鹹、超甜、不吃蔬菜只吃肉和吃很多油炸物這樣也會增加中風風險。而常見的三高問題,如高血酯、高血壓、高血糖都是要留意引發中風風險的健康因素。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三、中風前兆
1.口齒不清晰,無法理解對方在說什麼。
2.容易頭暈和頭痛。
3.視力突然模糊。
4.出現吞嚥困難或無法下嚥的問題。
5.手腳或臉部出現單側僵硬。
6.容易疲憊、嗜睡。
三、中風類型
圖片來源:台灣腦中風協會
中風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出血性中風:血壓過高導致血管破裂所引起的中風。
缺血性中風:血液濃稠導致血管堵塞,血液無法流通。
-
積極控制三高:如果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酯,建議聽從醫師指令不要隨意停藥,定期回診
-
養成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以及高血糖,除此之外還可以讓你保持愉悅的心情
-
維持健康體重:定期量體重,bmi不要大於2
不要抽菸:菸的成分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會使血液變濃稠,血管硬化
-
飲食習慣:經常吃油炸食品,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建議多吃蔬菜水果
腦中風的復健與照顧
依照病患的疾病期程,可以安排不同程度的復健活動。
急性期:病患應該在安全的環境下,聽從醫生指示接受復健,像是簡單的翻身和關節運動。
亞急性期:可以做日常活動,像穿衣、刷牙或行走,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維持期:持續維持復健、預防中風和控制情緒,約有四成的人會出現肢體痙攣,發現後要立即就醫。
在生活照顧方面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食物:食物盡量選擇濃稠軟嫩的,餵食時要注意患者不會被嗆到。不要選擇反式脂肪及動物油酯的食物。吃的時候要呈現半坐握式,吃完後約30分鐘才可以躺下。
穿著:選擇舒適寬鬆的衣服,方便穿脫,盡量穿前扣式衣服為主。不要穿合適的衣服和有鞋帶的鞋子。
住:家中行動路線上增加輔具,像扶手。廁所以坐式馬桶較為安全,浴室也要有扶手。家中可以選擇較大面積的椅子,避免患者翻倒。床的高度不要選擇太高的。家中的家具不要變化太大。
參考資料
1.愛長照編輯團隊(2017) 常聽到「中風」兩個字,到底什麼是中風,中風又分哪些類型呢?
2.王維庭醫師(2021) 中風前兆、症狀、原因是什麼?醫師說明腦中風治療與預防
3.衛生福利部(2022) 預防「三高」有3個技巧
4.衛生福利部(2014) 聰明吃 救健康 -健康飲食 3多3少3均衡
5.愛長照編輯團隊(2017) 常聽到「中風」兩個字,到底什麼是中風,中風又分哪些類型呢?
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 中風預防人人有責! 90%的中風均與危險因子有關
7.陳冠誠醫師(2022) 中風後復健分3種!年輕型中風越來越多…醫師教你:怎麼訓練才能達最好效果
8.社團法人腦中風協會
9.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2022) 三分之一腦中風患者會復發!3原則預防二次中風
一、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主因是大腦未能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多巴胺是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多巴胺會使得患者肌肉活動能力。普遍發生年齡為50-60歲,年紀越大,發生的機會越高。帕森金氏症主要影響動作,像是顫抖和僵硬。
圖片來源:健康2.0
圖片來源:潮健康
帕森金氏症的症狀總共有5期:
第一期:症狀僅發生在單側。
第二期:症狀發生在兩側。
第三期:症狀發生在兩側,且影響到行走的平衡感,較容易跌倒。
第四期:日常生活部分都要他人照顧,行走需要使用輔具以利安全。
第五期:幾乎需仰賴輪椅或臥床,日常生活幾乎需要他人照顧。
二、如何預防帕森金氏症
養成運動習慣,有研究表示打太極拳可以鍛鍊腿部肌肉,可以站穩和促進血液循環。
飲食方面,建議多吃維生素c高的蔬菜水果,像是地瓜葉、柑橘、豆芽菜、甜椒等,盡量不要吃紅肉,可以改吃鮭魚,鮭魚的蛋白質豐富,可以抗憂鬱。保持樂觀心情很重要!
三、罹患帕金森氏症的自我照顧
影片來源:youtube
按時吃藥:如果沒有按時吃藥,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不要調整醫師劑量,如果有問題請至門診詢問。
空腹吃藥:很多人認為空腹吃要是傷胃的事情,但帕金森藥物比較傾向於空腹使用。
增加活動量:建議可以學習新的語言,增加大腦的活動量。
四、如何照顧帕金森氏患者
影片來源:youtube
得帕金森氏症後,他們會變得不敢出門,因為怕自己在外面時會突然發病,像身體僵住無法行走或是走路突然跌倒,而這些恐慌會使他們的病情加重,像是震顫、凍住和僵硬。
【初期】
部分人會有腸胃道症狀,像便祕。體重會突然變輕,單側的肢體僵硬,表情變得呆滯,走路會出現小碎步經常跌倒,動作緩慢,脾氣會突然暴躁、平衡感不好,這些症狀很輕微,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中期】
動作會變得更加緩慢,像穿衣服和刷牙都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完成,雙側肢體動作會更加僵硬,患者會覺得腳黏在地板上難以移動,姿勢會出現往前傾,像快跌倒的樣子,可以使用輔助器,像拐杖和助行器。因為肢體僵硬,使病患開始抗拒出門,怕自己在外面會做出丟臉的事情,這階段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峰期。說話會咬字不清晰,我們需要耐心的聽他們想要表達的事情。這時會出現日夜顛倒、早上嗜睡的問題,患者情緒起伏大,需要照顧者細心陪伴。
【後期】
患者可能出現失智症、記憶力變差等症狀,他們有吞嚥困難的症狀,食物以流質為主,可以將肉和蔬菜剁碎給他們或是吃粥。因為長期服用藥物,所以藥物功效會減弱,失眠問題變重,經常會做惡夢,使他們容易出現焦慮的症狀,在後期家人分工很重要,他們需要輪流照顧患者,給予患者支持,讓照顧者都有休息的時間。
疫情延燒,全國升級三級防疫。
為防堵疫情擴散,暫停許多長照服務,如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點、巷弄長照站等。
使得原本使用上述長照服務的照顧者們一夕之間需要將長輩帶回自行照顧。
在這裡,我們將陸續分享疫情期間可以如何在家自行照顧長輩的作法。
也提供新冠病毒的相關介紹,希望幫助照顧者們用一顆安穩的心認識這個病毒,並且找到適合您與長輩的居家照顧方式。
新型冠狀病毒是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的學名是:SARS-CoV-2。
屬於冠狀病毒科,宿主以蝙蝠為大宗。
冠狀病毒會引起人類和脊椎動物的疾病,屬於人畜供通傳染疾病。
目前已知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有七種:
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
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但SARS病毒、MERS病毒與SARS-CoV-2病毒感染後較嚴重,
部分個案可能出現嚴重的肺炎與心臟衰竭等。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想了解更多冠狀病毒的歷史演進,可以看看下面這支黃瑽寧醫師的影片喔! 清楚易懂,可以讓您快速認識冠狀病毒。
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
雖然目前人類尚未完全瞭解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完整傳播途徑。
但是從確診個案的調查中得知以下幾種狀況將增加病毒人傳人的風險:
- 近距離飛沫
- 直接或間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口鼻分泌物
- 無呼吸道防護下長時間與確認病人處於2公尺內的密閉空間裡
感染新冠病毒的臨床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所造成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 。
而目前已知罹患 COVID-19 的確診個案臨床表現可能有以下情形:
然而日本自衛隊中央病院針對鑽石公主號的病患做出的研究調查發現,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出現明顯的症狀,有高達31.7%屬於無症狀感染者。
大部分感染者屬於輕症,但有20%會進展到重症。
如何預防新冠病毒?
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
在公共場所與其他人保持大約 6 英尺 (約2公尺)的距離。該距離將幫助您避免直接接觸因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呼吸道飛沫。
戴口罩
如上所述,許多罹患新冠病毒的人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
戴上完整遮住口鼻的口罩,一方面可以將自己的飛沫阻擋在口罩內,避免自己在未知情感染的情況下又把病毒傳播給他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擋他人的飛沫進入你的呼吸到,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勤洗手
- 由於肥皂分子可以破壞病毒周圍的脂肪層或外殼,使病毒失去活性。
- 因此經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且每次至少 20 秒,可以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
- 如果沒有肥皂和水,請使用至少含60%酒精的洗手液。使消毒洗手液覆蓋手的所有表面,並將它們一起摩擦,直到乾燥為止。
- 避免用未洗過的手觸碰眼、口、鼻。
- 每天對經常接觸的表面進行消毒。(例如:桌子、門把手、電燈開關、電話、鍵盤、水龍頭等)
遵守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指引
疫情防堵需要全民同心。
台灣疫情指揮中心隨時視疫情狀況調整防疫策略,
您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獲取最正確的訊息:
- 每日下午兩點電視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
- 下載由疾管署成立的官方Line —【疾管家】。
- 追蹤【疾病管制署-1922防疫達人】臉書。
- 追蹤【新竹市新鮮事】臉書
- 追蹤【2021新竹市COVID19防疫專區】
提升免疫力
除了做好防疫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以下方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配合防疫指引,保持理性,幫助台灣穩定疫情,減少自己與家中長輩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是身為照顧者的您現在可以一起努力的事。
讓我們一起為台灣的防疫加油!
資料來源: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Youtube影片:黃瑽寧的新冠病毒麻瓜課EP1
- Youtube影片:3分鐘科普,洗手為什麼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
- Youtube影片:黃瑽寧的新冠病毒麻瓜課E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