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百寶箱
認識老年黃斑部病變
視力是我們生活中珍貴的寶藏,它讓我們欣賞美麗的風景、閱讀文字等等,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或是我們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很多人可能會漸漸感到視力模糊、中心有盲點等。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別輕忽了這些跡象,可能是老年黃斑部病變的前兆,而令人意外的是,老年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專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面臨視力健康的挑戰。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照顧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的家人,並學習預防這個普遍卻不為人知的視覺問題,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明亮、炫目的視界!
以下五點為常見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原因:
1.年齡:年齡是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的主要風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風險越高。
2.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會比一般人更增加風險。
3.營養不良:研究顯示,飲食缺乏維生素C、E、鋅和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素與老年黃斑部病變發病有關,保持均衡的飲食很重要。
4.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和缺乏適度的視力保健。
5.高度近視:患有高度近視的人,視網膜受到拉伸和變形的風險較高,也可能增加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發病機會。
如何治療黃斑部病變?
影片來源:Youtube
預防措施一起做,黃斑部病變遠離我
影片來源:Youtube
1分鐘自行檢查守護你眼睛
自我檢查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方法,正常觀看方格為棋盤狀直線;若出現畫面模糊、扭曲或黑點擴散等非直線狀態,應儘速前往眼科診查。
如何照顧老年黃斑部病變家人?
當長輩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時,可能面臨多種困難,例如視力模糊導致找物品困難,行走、上下樓梯時視覺中心有盲點,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家屬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像是在家中可購買放大鏡,有助於讓長輩更容易找到需要的物品,當長輩行走或上下樓梯時,家屬可以陪伴在旁邊,提供助行器、拐杖等輔具,確保行走的穩定和安全,同時保持室內的充足照明,有助於減少意外風險,另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飲食來助於維持視力健康。
老年黃斑部病變已不再是單純的老年疾病,年輕人也需要關注視力健康,以上資訊希望能夠幫助您了解如何照顧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的家人也能與家人一起預防罹患老年黃斑部病變,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明亮、炫目的視界!視力都會是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藏,讓我們一起活到老,學到老!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41.7%的人老年人承認確診白內障。白內障在眼中的出現率不斷上升,成為眼科門診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因此也是台灣眼科診斷中就診率排名第一的疾病。如果按照預計率來估算,台灣50歲以上的白內障患者可能多達360萬人。白內障導致嚴重的視力損傷,對患者的生活品質構成重大威脅。
白內障是什麼?
在正常情況下,透明的水晶體可讓光線通過,並藉由折射聚焦讓影像呈現在視網膜上。當水晶體中的水分和蛋白質,因老化、疾病或是外力等因素,凝結形成不透明的物體、導致水晶體混濁,對光線到達視網膜造成干擾,導致視野變得模糊不清,並影響看到的色彩,就稱為白內障。
白內障的症狀
白內障會導致視力模糊、視野有疊層感覺、視力數不準確,可能出現視力重新恢復。患者的眼睛容易疲勞,視野可能變得黃褐色,視線昏暗,同時還有患者畏光、刺眼和避光。這些症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帶來了不便,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及早發現並進行及時的治療對於維持患者視力和生活質量非常重要措施。
造成白內障形成的原因
白內障治療
如何照顧白內障患者
白內障會影響患者的視力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在這個困難的時刻,陪伴和支持變得至關重要。首先,我們可以提供日常生活幫助,從購物到做飯、家務等,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日常活動。其次,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也是相當重要,我們要確保空間整潔、明亮,並排除障礙物,加裝安全設施如扶手、地墊等。此外,在白內障手術期間,全程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對患者來說也相當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放心的面對手術。術後也可以提供眼部護理支持,幫助患者滴眼藥水、進行眼部清潔等,確保手術恢復順利進行。安排複診時間可以確保患者能及時得到醫療和康復指導外,也能讓能夠讓患者安心面對康復過程。
「猴痘」對我們來說算是一種還不熟悉的病症,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9例病例(69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37例已康復,8例仍住院治療中、3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本文將帶大家認識猴痘傳染途徑,讓大家該如何預防才比較不會感染。
疾病介紹
1958年猴痘病毒(M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
傳播方式
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
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潛伏期&病徵
猴痘病徵會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於1%至10%之間。
預防方法
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也保護自己的健康應該:
避免與猴痘病人或有疑似猴痘皮疹的人密切接觸或皮膚接觸。
避免接觸猴痘患者使用過的物品,例如餐具、杯子、床具、毛巾或衣服。
避免接觸染病或死亡的動物。
在照顧病人或處理動物時,須穿戴防護衣服和裝備,包括手套和外科口罩。
保持手部衞生,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被血液、體液沾污,應用梘液及清水洗手或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徹底煮熟所有動物產品(肉、蛋、內臟)才可進食。
如有任何可疑病徵,請及時求助醫生。
「猴痘」現階段還不可斷定是性病,也請大家不要因為身邊的人確診猴痘就覺得一定是因為性生活很亂,畢竟只要是接觸到就有可能確診,若家中有確診者的話,我們可以在零接觸的情況下給予加油鼓勵,因為確診後的情緒一定非常低落,而我們可以:透過視訊與確診者聊天,並幫助他建立信心,提醒他要好好照顧傷口,讓他覺得即使不在身邊還是有人陪著他度過這段過程
如果身為照顧者的人不幸得病影響原本的照顧工作時,請記得善用長照資源中的喘息服務,透過居家喘息或機構喘息來幫忙短期照顧家人。
最重要的還是盡量避免接觸到病源,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理署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1JrNfd_tlDgp64-m4BrcyA
Youtube影片:【劉正宏談健康】猴痘是什麼?三分鐘搞清楚弄明白。
衛生防護中心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721.html
一 、中風是什麼
指的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因血管堵塞或血管破裂,大腦局部或全部功能失調,腦部受到壓迫或血液無法流通,導致腦部組織壞死
1.小中風的徵兆:臉歪、講話會口齒不清。
2.要確保血壓、血脂肪、血糖都是正常數值。
3.油炸食物、甜食、菸和酒都要減少攝入。
4.每天運動20~30分鐘有效保護血管。
二、與中風有關的因素
熬夜、飲食習慣與三高問題,是與中風有關的常見因素。
熬夜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心率過快,嚴重的話可能會使血管硬化,中風風險就會增加。
而在飲食習慣方面,如果經常吃重鹹、超甜、不吃蔬菜只吃肉和吃很多油炸物這樣也會增加中風風險。而常見的三高問題,如高血酯、高血壓、高血糖都是要留意引發中風風險的健康因素。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三、中風前兆
1.口齒不清晰,無法理解對方在說什麼。
2.容易頭暈和頭痛。
3.視力突然模糊。
4.出現吞嚥困難或無法下嚥的問題。
5.手腳或臉部出現單側僵硬。
6.容易疲憊、嗜睡。
三、中風類型
圖片來源:台灣腦中風協會
中風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出血性中風:血壓過高導致血管破裂所引起的中風。
缺血性中風:血液濃稠導致血管堵塞,血液無法流通。
-
積極控制三高:如果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酯,建議聽從醫師指令不要隨意停藥,定期回診
-
養成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以及高血糖,除此之外還可以讓你保持愉悅的心情
-
維持健康體重:定期量體重,bmi不要大於2
不要抽菸:菸的成分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會使血液變濃稠,血管硬化
-
飲食習慣:經常吃油炸食品,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建議多吃蔬菜水果
腦中風的復健與照顧
依照病患的疾病期程,可以安排不同程度的復健活動。
急性期:病患應該在安全的環境下,聽從醫生指示接受復健,像是簡單的翻身和關節運動。
亞急性期:可以做日常活動,像穿衣、刷牙或行走,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維持期:持續維持復健、預防中風和控制情緒,約有四成的人會出現肢體痙攣,發現後要立即就醫。
在生活照顧方面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食物:食物盡量選擇濃稠軟嫩的,餵食時要注意患者不會被嗆到。不要選擇反式脂肪及動物油酯的食物。吃的時候要呈現半坐握式,吃完後約30分鐘才可以躺下。
穿著:選擇舒適寬鬆的衣服,方便穿脫,盡量穿前扣式衣服為主。不要穿合適的衣服和有鞋帶的鞋子。
住:家中行動路線上增加輔具,像扶手。廁所以坐式馬桶較為安全,浴室也要有扶手。家中可以選擇較大面積的椅子,避免患者翻倒。床的高度不要選擇太高的。家中的家具不要變化太大。
參考資料
1.愛長照編輯團隊(2017) 常聽到「中風」兩個字,到底什麼是中風,中風又分哪些類型呢?
2.王維庭醫師(2021) 中風前兆、症狀、原因是什麼?醫師說明腦中風治療與預防
3.衛生福利部(2022) 預防「三高」有3個技巧
4.衛生福利部(2014) 聰明吃 救健康 -健康飲食 3多3少3均衡
5.愛長照編輯團隊(2017) 常聽到「中風」兩個字,到底什麼是中風,中風又分哪些類型呢?
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 中風預防人人有責! 90%的中風均與危險因子有關
7.陳冠誠醫師(2022) 中風後復健分3種!年輕型中風越來越多…醫師教你:怎麼訓練才能達最好效果
8.社團法人腦中風協會
9.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2022) 三分之一腦中風患者會復發!3原則預防二次中風
一、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主因是大腦未能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多巴胺是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多巴胺會使得患者肌肉活動能力。普遍發生年齡為50-60歲,年紀越大,發生的機會越高。帕森金氏症主要影響動作,像是顫抖和僵硬。
圖片來源:健康2.0
圖片來源:潮健康
帕森金氏症的症狀總共有5期:
第一期:症狀僅發生在單側。
第二期:症狀發生在兩側。
第三期:症狀發生在兩側,且影響到行走的平衡感,較容易跌倒。
第四期:日常生活部分都要他人照顧,行走需要使用輔具以利安全。
第五期:幾乎需仰賴輪椅或臥床,日常生活幾乎需要他人照顧。
二、如何預防帕森金氏症
養成運動習慣,有研究表示打太極拳可以鍛鍊腿部肌肉,可以站穩和促進血液循環。
飲食方面,建議多吃維生素c高的蔬菜水果,像是地瓜葉、柑橘、豆芽菜、甜椒等,盡量不要吃紅肉,可以改吃鮭魚,鮭魚的蛋白質豐富,可以抗憂鬱。保持樂觀心情很重要!
三、罹患帕金森氏症的自我照顧
影片來源:youtube
按時吃藥:如果沒有按時吃藥,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不要調整醫師劑量,如果有問題請至門診詢問。
空腹吃藥:很多人認為空腹吃要是傷胃的事情,但帕金森藥物比較傾向於空腹使用。
增加活動量:建議可以學習新的語言,增加大腦的活動量。
四、如何照顧帕金森氏患者
影片來源:youtube
得帕金森氏症後,他們會變得不敢出門,因為怕自己在外面時會突然發病,像身體僵住無法行走或是走路突然跌倒,而這些恐慌會使他們的病情加重,像是震顫、凍住和僵硬。
【初期】
部分人會有腸胃道症狀,像便祕。體重會突然變輕,單側的肢體僵硬,表情變得呆滯,走路會出現小碎步經常跌倒,動作緩慢,脾氣會突然暴躁、平衡感不好,這些症狀很輕微,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中期】
動作會變得更加緩慢,像穿衣服和刷牙都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完成,雙側肢體動作會更加僵硬,患者會覺得腳黏在地板上難以移動,姿勢會出現往前傾,像快跌倒的樣子,可以使用輔助器,像拐杖和助行器。因為肢體僵硬,使病患開始抗拒出門,怕自己在外面會做出丟臉的事情,這階段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峰期。說話會咬字不清晰,我們需要耐心的聽他們想要表達的事情。這時會出現日夜顛倒、早上嗜睡的問題,患者情緒起伏大,需要照顧者細心陪伴。
【後期】
患者可能出現失智症、記憶力變差等症狀,他們有吞嚥困難的症狀,食物以流質為主,可以將肉和蔬菜剁碎給他們或是吃粥。因為長期服用藥物,所以藥物功效會減弱,失眠問題變重,經常會做惡夢,使他們容易出現焦慮的症狀,在後期家人分工很重要,他們需要輪流照顧患者,給予患者支持,讓照顧者都有休息的時間。
---看的不同,想的不同,透過溝通才能真正了解。
失智症患者在疾病進展的過程中,認知功能是最早受到影響的,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隨著疾病進展逐漸退化。
照顧者要學會照顧好自己,才有機會照顧別人。
有效地與失智長者溝通,了解失智長者真正的想法及需求,得以降低照顧者猜測失智長者需求之時間,讓照顧者擁有更多時間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
該如何與患者來溝通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與失智症者溝通、互動原則與準備
照顧者在與失智症者互動時,可以運用微笑、眼神、聲音及手勢等非語言表達善意,並秉持不指責、不爭辯、不糾正、不否定、不取笑、不捉弄、不以對待小孩的方式,且避免說「你不可以… 你不要…」等反面字詞來面對失智症者。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改善外在條件來提高溝通效果,以下是照顧者可以先做的準備:
與失智症者溝通互動的情境與技巧
以下四種情境透過一些小技巧來幫助照顧者與患者的溝通、互動。
情境一:
當失智症患者頻繁忘記不斷重複問問題或聽不懂照顧者說的話時,照顧者可以……
情境二:
當失智症者認為自己仍存活在過去、失智症者在家中卻說要回家時照顧者可以……
情境三:當與失智症者對話出現中斷及空白時,照顧者可以……
情境四:當照顧者聽不懂失智症者想表達的意思時,照顧者可以……
與失智症者的非語言技巧
另外,非語言也可以拉近患者與照顧者之間的距離,以下是照顧者可以運用的非語言技巧:
非語言情境應用
以下是幾個可以運用非語言技巧的情境:
如何與失智症父母討論生死大事?
由於失智長者對於過去的記憶較為深刻,因此我們可以試著透過詢問相關經歷(例如失智長者的親友生病或離世相關事件),來緩慢引導長者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從中了解失智長者對生死及生命的想像是什麼。
針對失智家人的醫療決策,如何與其他家人溝通?
透過召開家庭會議,與其他家人共同討論失智長者的醫療決策,而在會議中可以將重點放在失智長者的意願以及家人們的想法與顧慮上作為共同討論的議題,期望兩者之間可以達到平衡,安排出每個人最不被干擾的方式。
參考資料:
- 林育德、楊淵韓、莊瑞祥、廖美珍、郭淑珍、廖妙淯、王素琴、林秀慧、楊家麟、吳沛蓉、沈明德、李會珍、陳俊佑、譚蓉瑩、賴德仁(2019)。失智症照護。台中市:華格那。
- 張曉卉、康健雜誌編輯部(2018)。陪爸媽安心到老。台北市:天下生活。
失智症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透過了解患者在各個時期會遇到的障礙,照顧者試著評估患者的障礙程度,得以更清楚患者的困難與想法,降低照顧者的照顧負擔。
患者在各個時期會發生什麼障礙呢?照顧者該如何評估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失智症患者各時期的溝通障礙
失智症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認知及語言會逐漸受到影響,照顧者可以透過認識以下患者在早、中、晚期會出現的溝通障礙,理解患者在溝通時的困難。
照顧者也可以試著將患者的溝通障礙紀錄下來,回診時與醫師溝通,方便醫師評估患者的失智程度,並調整適合的藥物。
評估失智症患者溝通障礙程度之技巧
失智症者在各個時期會有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照顧者可以透過以下理解及表達能力的評估,得以在更了解患者狀況後,調整溝通方式。
在進行評估之前,要注意患者是否仍保有語言的的理解與表達能力,且評估時給予患者充足時間思考與表達,照顧者可於平時與患者相處互動時進行評估,當照顧者慢慢累積與患者溝通的經驗後,便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照顧者能夠及時滿足患者需求,不但減少患者問題行為發生,也降低了照顧者猜測患者想法的時間。
參考來源:
- 自在老・輕鬆顧(2022)。溝通障礙。
- 林育德、楊淵韓、莊瑞祥、廖美珍、郭淑珍、廖妙淯、王素琴、林秀慧、楊家麟、吳沛蓉、沈明德、李會珍、陳俊佑、譚蓉瑩、賴德仁(2019)。失智症照護。台中市:華格那。
成年子女異地工作,無法親自照顧留在家鄉的長輩該怎麼辦呢?
根據主計處100年的統計發現,高達90%的上班族曾有意或已離鄉打拼事業。新竹縣市更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的庇護,成為許多年輕人移入的首選城市。
這也代表移入新竹縣市的外地居民可能面臨移居後的照顧問題:無法親自照顧獨留家鄉的長輩。
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步驟進行照顧資源的安排。
步驟一:確認長輩身心健康狀況。
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參酌世界衛生組織長者整合性照護評估(ICOPE)指引規劃的「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幫助您初步掌握家鄉長輩目前的健康狀況。
「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
您可以參考以下評估內容為長輩檢測,如果長評估結果任何一項異常,建議至社區診所或醫院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診斷治療喔。
步驟二:打造安全獨居的生活模式。
家鄉有著熟悉的人事物地,通常長輩會傾向留在自己熟悉的家鄉生活。
如果評估後確認長輩健康狀況良好,或經討論後長輩選擇維持獨居生活,這時侯善用社會資源與科技可以幫助長輩打造安全的獨居生活模式,在異地工作的子女也會比較放心喔~
幫助長輩打造安全的獨居生活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營養安全】
在營養安全方面,如果長輩不方便自己準備餐食,可以參考以下方式:
- 申請長期照顧-營養餐飲服務、居家代購或備餐
申請方式:電洽1966或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安排專員評估長輩是否符合使用資格。 - 自費外送平台:您可以考慮直接透過外送平台點餐給長輩,或是帶長輩學習使用外送平台也很不錯喔!
【住宅安全】
- 環境修繕:可以協助長輩檢視一下居住多年的住宅環境是否需要修繕?例如嚴重的壁癌、漏水的天花板、故障的水電管路。
★ 經濟困難者可洽各縣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諮詢老人住宅改善補助。 - 無障礙環境打造:隨著長輩年齡及身體健康的變化,原本的居住環境是否仍安全?對於有行為障礙的長輩可以考慮重新打造無障礙環境。
★ 申請長照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
申請方式:電洽1966或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安排專員評估長輩是否符合使用資格。
★自費請輔具廠商規劃及安裝。 - 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安裝:為預防火災意外,於長輩家中安裝警報器相當重要,且每月至少一次檢查,確認警報器功能正常。
安裝重點可參考此文:《住警器Q&A》
【緊急救援】
- 獨居老人緊急救援連線:各縣市政府皆提供獨居老人緊急救援服務,可洽各縣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非經濟弱勢者使用該服務可能有額外費用支出。
- 自費選購具定位、SOS功能的智慧手錶。
【行動安全】
行動方面如果長輩已經失能評估符合使用長照交通接送服務,則可以選擇搭乘與長照交通接送服務搭配的車行,也可以請居服員陪同外出減少長輩獨自外出發生意外的風險。
如果長輩尚未符合長照失能等級,但您仍擔心長輩獨自外出,也可以自費聘雇臨時看護陪同。建議選擇通過「照顧服務員技術士技能檢定」的專業人員較有保障喔!
【心靈健康】
最後,心靈健康也是影響長輩獨居品質的關鍵因素。
鼓勵長輩接觸人群可以減少孤獨感及退化。
台灣政府已積極推動各種提升長輩心靈健康的資源:
-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並視當地需求特性,提供餐飲服務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
→查詢離長輩家最近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 長青學苑、老人文康中心:各縣市社會局處設有長青學苑、老人文康中心,提供適合長輩的休憩場所,不僅老人資訊、文教、健身等服務,並辦理康樂、聯誼等活動。
- 1925-安心專線:如果長輩情緒低落憂鬱,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心理諮詢專線,由專業人員陪長輩穩定情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