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認識到壓力的真實面貌,知道了大多時候壓力感來自於我們的思考。
也從研究中發現人體內建紓壓機制,而且我們看待壓力的方式關乎我們的健康。
你是否也有一套自己的紓壓方式呢?
如何評估自己目前的紓壓方式到底好不好呢?
【文章目錄】
●五種常見的紓壓類型
●評估你的紓壓方法是否合適
●更多紓壓技巧
●專屬你的紓壓處方箋
五種常見的紓壓類型
在《不累的生活》這本書中提到以下有5種常見的紓壓類型,你也可以看看自己常用的紓壓方式屬於哪一個類型。
- 去旅行、購物、吃東西、抽菸、喝酒、追劇→A型
- 以積極的心態更加投入工作→B型
- 在社群媒體上發文尋求認同、找親友傾訴→C型
- 認知到自己心煩,安靜下來感受自己心煩的情緒,不做其他事→D型
- 認知到自己心煩,想辦法解決使自己心煩的事情→偽D型
轉移型紓壓是透過移轉情緒到其他事件,讓心中不再想起壓力來源,壓力感就暫時不見了。
但這種紓壓方式並沒有真正消除壓力源,所以只能短期有效。
而且這些紓壓方式容易上癮,也可能會延伸出其他的壓力,例如過分仰賴吃美食紓壓,容易產生健康問題或身材走樣的壓力。
如果遇到壓力時,你傾向更加投入職場工作或家務工作,讓自己更忙碌,好忘記不舒服的感覺,那麼你很有可能是採用封裝型的紓壓方式。
在這種方式下,可能你擁有亮麗的工作表現,或把家中環境打理的一塵不染,但唯有誠實面對自己,才會知道自己是否是為了逃避壓力而躲入各種工作中。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傾向以這種方式面對壓力,先不用急著否定自己,畢竟你已經使用這種方式很久了。
你可以試著溫柔地關心自己,是不是很難承受負面情緒的存在?
心煩的感受是不是讓你很受傷,覺得自己是失敗的、錯誤的?
你可以接受自己的任何感受,當這個世界還沒有人可以理解你之前,你可以做那個第一個理解自己、無條件接受自己的人。
你可以試著對自己說:「對,我真的很難承受負面的情緒。我就是快樂不起來、我就是無法積極樂觀。沒關係,這就是我。」
光是這麼對自己說話,就有可能帶著自己練習採取D型紓壓方式。
與人分享心事則是屬於傾訴型,它比起轉移型或封裝型而言,被認為是相對較健康的紓壓方法。在我們上篇《重新認識壓力》的文章中也提到 當你感到壓力時,試著去與他人接觸,不論是去尋求幫助或幫助他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抗壓機制變得更健康。
還有一種不用對外尋求,自己就可嘗試的紓壓方式是「與壓力共處」。而且它的紓壓健康指數是相對較高的。
「與壓力共處型」的紓壓方式是從覺察自我情緒開始。你可以試著在一個安靜的空間獨處,不去克制情緒的表現,不急著想任何解決問題的對策,僅僅花一小段時間不帶批判地感受自己的情緒。等待情緒過去後,再來處理事情。
這種作法與正念減壓課程的機制很類似,有興趣了解「正念」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個林昱萱心理師分享的影片喔! 5分鐘快速帶你認識最夯的正念紓壓。
另外一種表面行為看起來很像「與壓力共處型」的紓壓方式,實則是紓壓指數最低的「對壓力反制型」。採用這種方式的人通常也會如「與壓力共處型」的人一樣,選一個安靜的空間感受自己的情緒,但他的腦袋是不斷地針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模擬,不斷刺激大腦分泌壓力賀爾蒙,壓力感絲毫不減。
評估你的紓壓方法是否合適
認識了上述5種常見的紓壓方式後,你也可以參考以下蘇心理師的影片,透過3個問題來評估一下自己現在的紓壓策略是否合適。—資料來源2
問自己:「我現在使用的紓壓方式______」
1.短期效果如何?
2.長期效果如何?
3.我是為了逃避不喜歡的事,還是追求更快樂的事?
更多紓壓技巧
如果文章看到這邊你發現自己過去沒有培養任何紓壓方式,或是想要嘗試一些新的紓壓方式,可以看看以下這個《四種15秒就可以紓壓的秘訣》影片。影片中整理相關研究分享了以下四種紓壓秘訣:
- 為人禱告。
- 聽古典樂。
- 曬太陽。
- 大笑。
這些方法都不難,很值得一試喔!
專屬你的紓壓處方箋
分享了這麼多有關紓壓的知識跟秘訣,非常鼓勵大家可以試著分析目前使用的紓壓方式哪些屬於短效、哪些屬於長效? 這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依照自己的感受分類。
接著練習為自己搭配一帖屬於自己的紓壓處方箋。
專屬你的紓壓處方箋可以包含短效藥,也包含長效藥。
例如:
小編的紓壓處方箋包含短效藥的喝一杯珍奶+長效藥的正念運動+長效藥的為人禱告。
你的紓壓處方箋是什麼呢?歡迎與我們分享喔!
資料來源:
- 吳錫昌(2020)。不累的生活:正內紓壓,讓照護更得心應手。
- Youtube影片: 新田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正念」可以緩解憂鬱和焦慮?!
- Youtube影片:初色心理治療所-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教你判斷自己的紓壓方式是否合適!睡覺可以紓壓?!
- Youtube影片:【一天聽一點】四種15秒就可以紓壓的秘訣